【鉅亨網編譯林懇】
近期處理器 CPU 及圖像處理器 GPU 業界出現了多起人事變動,看起來各人事變動似乎不相干,但又似乎暗藏玄機。
超微公司 AMD (AMD-US) 前 GPU 研發長 Raja Koduri 今年初跳槽到英特爾 Intel (INTC-US) 後,CPU 新 Ryzen 系列設計師 Jim Keller 及全球行銷長 Chris Hook 也陸續追隨著 Koduri。MLB
Raja Koduri / 圖:AMDMLB此後,AMD 新 GPU 研發長 David Wang 便在台北電腦展 Computex 上含蓄的譴責了之前開發速度不夠快、AMD 高層 Forrest Norrod 也在 The Information 上譴責了 Koduri 浪費了公司的 GPU 開發時辰,似乎把 Koduri 變成了代罪羔羊,為 AMD 近期的開發失利找藉口。
爾後,英特爾便宣布將於 2020 年推出自己的 GPU,與 AMD 和輝達 Nvidia (NVDA-US) 在 GPU 領域大戰一場。
投資人的問題浮現:AMD 到底的長期策略是什麼?據 Gizmodo 數據顯示,AMD 目前是 Xbox 及 PlayStation 兩大遊戲機的獨家晶片供應商。AMD 於 2016 年 6 月推出的 Radeon RX 460 GPU 雖然打著「終端遊戲玩家」的行銷策略,但有消息指出其開發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大客戶蘋果公司 Apple (AAPL-US)。
著名作家 Jason Evangelho 指出 Radeon RX 就是為了 2016 年蘋果的 Macbook Pro 筆電而開發,而 2017 年推出的 Vega 同樣也是為了蘋果的 iMac 而設計。
AMD Ryzen CPU 產品推銷圖 / 圖:AMD雖然 AMD 的行銷策略是初階電玩家及低耗用戶,但於 2017 年 6 月推出的 iMac Pro 便是使用 AMD 的 Vega Pro 56 GPU,而在 2017 年 8 月 AMD 才推出了大眾化的 RX Vega。
著名科技分析網站 Tom's Hardware 也提道,Vega 在高速行駛時差了輝達 GeForce GTX 1080 一大截,這是因為起初的設計就是為了低耗能,恰恰是 iMac 的特點。
因為賣蘋果是個接單生產的商業模式,當 AMD 把號稱歷史上最棒的綜合 CPU 及 GPU 公布時,投資人可別忘了此產品是與英特爾合作的 Kaby Lake-G。
不只接蘋果的單2016 年 6 月的 E3 上,微軟 Microsoft (MSFT-US) 推出了新 Xbox One X,使用的是 AMD GPU 架構 Polaris,而 Polaris 架構的大眾化零售 Radeon RX 400 也隨後上市。
Polaris 是為了遊戲機而設計的,毛利雖然低,但量非常大且穩定。雖然 AMD 未公布詳細數據,毋庸置疑「接單」的營收大於品牌零售。
AMD 營收分佈圖 / 圖:AMD如讀者繼續做推理,蘋果也應佔 Vega 晶片及 Radeon Pro 的絕大部份營收。
2018 年剛結束的 E3 上雖然未公布 Playstation 5 (PS5) 的索尼 Sony (6758-JP) 卻有傳聞其 PS5 將由 AMD 的 7 奈米 Navi 架構所供應,而有消息也傳出 Navi 將無法與輝達的高端 GPU 匹敵,將走中端路線,與 Radeon 500 相似。
AMD 產品走中端路線 / 圖:AMD這也證實了遊戲機的供應為主,終端零售為輔。因遊戲機大多無須高端 GPU,反而較注重能耗。
Evangelho 也爆料,Raja Koduri 離開 AMD 的原因之一就是其三分之二的團隊被挪移去滿足 Sony 的訂單,而非做零售高端 GPU 的開發。在解決 Sony 的 Navi 問題時,Vega 的設計團隊也就變得更薄弱。
通常晶片的開發是先由電腦開始,因驅動器 (driver) 無須太多微調,推出產品後在未遊戲機做頻率 (clock speed) 等校閱,而不是像 AMD 這樣的反向開發。
這也意味著 AMD 執行長蘇姿豐 (Lisa Su) 的飛思卡爾半導體背景,已深耕了她的「代工思維」,走不出品牌的一片天。
如此來說,AMD 便不是英特爾或輝達,而更像專業代工的台積電 (2330-JP) 或三星 (005930-KR),但技術很可能不如這 2 間晶圓代工巨頭先進,同時 AMD 7 奈米並未成熟,那麼更別提 3 奈米製程。
這也讓投資人猜測,AMD 的營運策略很可能是接單之後,再按照客戶需求來開發產品,並非事先生產產品來販售給客戶,而 AMD 這個策略似乎已經延續了好幾年。
然而在英特爾進入 GPU 領域後,AMD 未來的道路將會更艱難,市場分析師認為,AMD 需要更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定位,才能有效的殺出重圍。
但是兩難的是,AMD 究竟要走 ODM 和接單的道路,來與三星和台積電競爭,還是走零售品牌道路與輝達、英特爾競爭?估計這二條都是相當難抉擇的道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