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者按:從2003年算起,合資券商在中國證券市場已走過了15年的風風雨雨。此間,他們迎來過密集設立期、也曾在投行市場擁有話語權,卻終究因為中、外股東磨合,業務範圍單一等問題,業績難現起色,掉在券業隊尾。隨著金融行業對外開放的提速,證券業開放穩步推進。此次放開,給外資、合資投行在國內市場發展發放了更多「通行證」。

  本次策劃將向讀者展示合資券商15年的成長曆程,解析合資券商近年來發展困頓不前的原因,為外資、合資券商在國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格局下,如何更好地生存、發展拋磚引玉。

  ■本報見習記者?王思文?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而在此之前,證監會已發佈關於就《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證券業對外開放時隔6年之後,有了實質性進展。

  回溯2012年10月份,對外開放迎來進程,外資在合資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從1/3提高到了49%,但此後6年內卻再未有合資券商(不包括港資參股券商)獲批新設。對此,某券商投行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合資券商發展的如此步履蹣跚與中外股東的理念不合及優勢不同相關。合資券商雖然可以吸收到國際一流的股債業務經驗,但國內本土大型券商的地域優勢也不容小覷。此外,不少國內券商紮根本省投融資建設,為服務實體融資,而外方則望謀求控股權,實現跨國戰略的願景,經營理念常常無法一拍即合。」

  目前,已有4家合資券商獲准設立,分別是申港證券、華菁證券、東亞前海證券和滙豐前海證券。除了滙豐前海之外,其餘均拿到業務全牌照。另外,有18家證券公司正在排隊申請設立,值得注意的是,在近7個月的時間里,這18家排隊新設的審批情況未發生任何變化。

  歷經15年發展

  合資券商數量逐步減少

  2003年至2012年,十幾家合資券商相繼設立。2003年4月份,華歐國際率先成立,成為中國進入WTO之後的第一家獲准成立的中外合資投資銀行,由湘財證券與法國里昂證券合資組建,其中湘財證券持股67%,法國里昂證券持有33%股份。隨後兩年,海際大和、高盛高華、瑞銀證券相繼設立。

  到了2005年年底,因券商綜合治理等問題,外資投行參股內地券商被叫停,直至2007年12月份,相關監管部對外資法規進行修訂,外資參股中國證券公司才再度開閘,國內證券行業重啟對外開放進程。

  2008年10月份,由方正證券與瑞士信貸(CreditSuisse)共同出資設立的瑞信方正獲批成立,成為證券行業再開放后的首家合資券商。註冊資金8億元,其中方正證券出資比例為66.7%,瑞士信貸出資比例為33.3%。隨後4年,平均每年都有至少一家合資券商成立,其中包括中德證券、華英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一創摩根和東方花旗證券。

  至此,我國合資券商數量高達十余家,達到最頂峰,蜂擁而至的設立時期也由此停在了2012年。

  《證券日報》記者在翻閱合資券商以往業績時發現,合資券商曾在我國投行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是2009年以前,中金公司、瑞銀證券等合資券商的投行業績均名列前茅。與此同時,2012年10月份,外資在合資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從1/3提高到了49%,對外開放進程進一步推進,合作機遇再起。

  但隨著國內券商的崛起和外資股東的經營局限性,此規定出台後的4年內,都沒有任何一家合資券商的外方股東選擇提高股權至49%。合資券商的發展由此進入步履維艱的時期。

  自2012年以來,在6年多的時間里,有些外資在重重困難中選擇」激流勇進」,如大摩與華鑫證券的牽手,於2016年年底成為首家提升股權至49%的合資券商;有些外資則暫退中國券業舞台,如與第一創業分手的小摩,與國聯證券分手的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而目前僅剩的7家合資券商(不包括港資參股券商)雖仍在積極迎戰國內大型券商的實力強攻,但市場影響力始終微弱。

  外資進入國內證券業

MLB  為何1+1難大於2?

  15年間,為何合資券商由蜜月期步入冷淡期?為何1+1難能大於2?華中地區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合資券商發展在我國證券業不盡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忽略外資股方由於自身發展戰略變化導致其退出國際資本市場舞台,回歸本土業務這一客觀原因,例如RBS與國聯證券牽手又分手華英證券的七年之癢,與RBS連續9年的盈利虧損狀況和沉重的處罰事件密不可分。MLB

  不得不說,華英證券成立初期,作為在全球債券市場獨具經驗和聲譽的金融機構,RBS就華英證券在中國發展的債券業務、交叉銷售提出了許多設想與交流。對RBS暫退中國證券業的原因,本報記者從RBS年報中找到了答案。伴隨著自身經營狀況的挑戰,RBS於2015年不得不宣布,在2018年年底前退出中國區金融業務市場,回歸本土業務上去。截至目前,RBS持有中國大陸金融機構股權的公司僅剩銀河期貨,參股比例為16.68%。

  其次,業績的不如意和經營權之爭也是原因之一。縱觀分手案例:大摩分手中金公司聯姻華鑫證券、長江巴黎百富勤的倒閉,第一創業收回一創摩根(現為一創投行)的股權等,都顯示著合資券商股權實質管理與經營爭奪之戰的存在。

  回溯一創摩根成立初期,一創摩根首席執行官貝多廣博士曾表示,他對一創摩根的未來充滿信心,並認為一創摩根將摩根大通和第一創業的世界資源與中國智慧融為一體,具有獲得卓越業務表現的條件,致力成為中國備受尊重的領先投資銀行。但從6年以來的業績來看,卻未能達到外資股方的預期目標。

  除此之外,某中小型券商投行人士向本報記者提到了另外兩點原因:」合資券商發展的如此步履蹣跚與中外股東的理念不合及優勢不同相關。合資券商雖然可以吸收到國際一流的股債業務經驗,但國內本土大型券商的地域優勢也不容小覷。此外,不少國內券商紮根本省投融資建設,為服務實體融資,而外方則望謀求控股權,實現跨國戰略的願景,經營理念常常無法一拍即合。」

  4家新設合資券商

  3家拿到全牌照

  隨著內地與香港的金融業開放進程在加速推進,一批全牌照合資券商陸續「上線」。

  具體來看,在CEPA補充協議十的推動下,合資券商的申請、設立不斷提速。目前,已有4家合資券商獲准設立,分別是申港證券、華菁證券、東亞前海證券和滙豐前海證券。目前除了滙豐前海之外,其餘3家均拿到業務全牌照。滙豐前海證券是我國內地第一家外資(港資)控股券商,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控股51%,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占股49%。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份,《證券日報》記者曾對我國合資券商設立待審情況進行梳理,彼時,共有18家證券公司正在排隊申請設立,刷新最高排隊數量。時隔7個月,這18家排隊新設的審批情況卻未有任何變化。

  截至今年4月13日,18家正在排隊申請設立的合資券商審核情況分別為:陽光證券、粵港證券已率先完成「受理」環節的審核,進入「第一次反饋意見」環節;大華繼顯陸金證券、溫州眾鑫證券、雲鋒證券、百富證券、金港證券、豪康證券、聯信證券、金圓統一證券、方圓證券、瀚華證券、嘉實證券11家公司於2016年年內完成受理並補正環節;珠江證券、華海證券、恆暉證券、澳海證券和華勝國際證券5家公司於2017年年內完成受理並補正環節。

  隨著證券業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外資、合資券商將迎來更多發展空間,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願景也為我國吸引國際優秀的外資機構提供條件。外資與我國金融機構能否尋求最合理的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途徑與道路,值得市場探討與期待。

娛樂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dkinsgonzrw 的頭像
    adkinsgonzrw

    玩攻略 - 狼人殺

    adkinsgonzr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