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阿爾法工場公眾號

  巨象來了。

  2018年2月9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FII)」的招股書悄然登陸中國證監會網站。

  作為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專業製造商,富士康衝擊A股IPO,隨之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

  爭議:報告期內受15次行政處罰;成立未滿三年;同業競爭僅出具承諾…

  讚譽:傳遞積極的兩岸經濟關係;對外資優質公司上A股的示範效應;上市后不低於4860億市值,提高A股的全球影響力…

  拋開爭議和讚譽,直抵基本面,且讓筆者為這頭巨象稱稱重。

  01

  股權結構與收入構成

  2015年3月6日,外資企業福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

潤滑液  2017年3月25日,福匠科技增資后變更為中外合資企業;

  2017年7月10日,福匠科技整體變更為富士康股份,後來又完成一輪增資。

  據招股書,目前富士康註冊資本177.26億元,股東包括33家境內外企業,但鴻海精密佔據絕對控股地位。

  鴻海精密通過中堅公司、深圳富泰華、Ambit Cayman、深圳鴻富錦及其他主體,累計控制富士康94.22%股份。另外據香港商報消息:台灣投審會官員透露,鴻海精密承諾未來持有富士康至少85%股權,僅釋放10%股權給陸資。

  由於鴻海精密不存在實控人,所以富士康也不存在實控人。當然,鴻海精密創始人、台灣首富郭台銘的影響力是無以復加的。

潤滑液  從2017年主要收入構成上來看,富士康的拳頭業務有通信網路設備和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還不成氣候,

  通信網路設備的銷售額為2145億元,佔總收入60.75%,包括智能手機零部件、網路設備(交換機、路由器、機頂盒等)、電信設備(基站和光傳輸設備);

  雲服務設備的銷售額為1204億元,佔總收入34.1%,包括伺服器和存儲設備;

  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額為9.7億元,佔總收入0.27%,包括金剛石、鎢鋼、微細絲錐工具,工業機器人;

  其他業務銷售額172億元,佔總收入4.88%,富士康已於2017年底處置此類業務。

  富士康的客戶主要有Apple、Amazon、ARRIS、Cisco、Dell、HPE、華為、聯想、NetApp、Nokia、nVidia等。客戶都是全球知名公司,遴選合格供應商程序複雜且歷時長久,富士康的粘性有餘。

  但由於身處無核心技術的下游製造業,利潤十分的微薄。2017年富士康毛利為359億元,毛利率為10.14%。

  表面上看,富士康與我們熟知的歐非科技等產業鏈下游公司,似乎並無不同。其實則不然,富士康的IPO招股書里「雷」還不少。

  02

  富士康IPO能過會嗎?

  富士康的IPO操作節奏有點極限,2015年3月6日成立,2018年2月12日遞交招股書,算算時間還未滿三個年頭。

  你知道申報主板上市,必須滿三個會計年度,然而富士康成立至今連三個自然年都未滿。為什麼不能再等等,哪怕1個月就滿了三個自然年,而是直接在招股書註明「公司經營時間未滿三年,公司已就前述情形向有關部門申請豁免」。

  「未滿三年」經國務院豁免,然後成功上市的案例不是沒有,但多見於國有企業:招商證券(600999.SH)、招商證券(600999.SH)、中國建築(601668.SH)、中國中冶(601618.SH)、中國國旅(601888.SH)、中國北車(601299.SH)、中國化學(601299.SH)、中國西電(601179.SH)、中國一重(601106.SH)。

  除了成立三年時間不滿足,富士康身上還有一大推行政處罰,受海關、國家稅務及出入境檢驗檢疫主管部門的行政處罰決定共計15筆。

  首發管理辦法規定寫明了:最近36個月內違反工商、稅收、土地、環保、海關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受到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的,不得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

  犯了1條就不讓上市,何況是15條,等等,除了收行政處罰還得「且情節嚴重」。我想,這就看怎麼解釋,怎麼量化了吧。

  同樣需要動用解釋權,摳字眼的瑕疵,還有富士康的同業競爭。

  按慣例,上市公司同業競爭最後的解決方法,一般是註銷或者合併了事。然而富士康招股書的解決思路很清奇:承諾不做同業競爭,即:業務的區域不同,承諾只在巴西開展;業務服務下遊客戶不同,承諾逐步消除。

  一句話解釋「承諾」——承認鴻海精密各子公司從事相同的業務,但堅決不承認構成同業競爭。

  實際上富士康是想通過摳字眼,鑽《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2015年修訂)》51條52條53條的空子,究竟什麼是同業競爭,相同業務是否構成同業競爭,這些都是可以合計一二的。

  如果普通公司這樣做,當然不會有好下場,但是輪到富士康就不好說了,為什麼呢?

  基於兩岸兄弟一母同胞、血濃於水的大局觀,你懂的;

  基於富士康這家大型中外合資企業上市后,給其它外資優質公司的示範效應;

  基於富士康等待短短1個月,就能規避成立不滿三年的顯著瑕疵,然而還是不管不顧的遞交IPO申請,尋求有關部門豁免。

  如是,樂觀者認為富士康必然過會,而且速度會非常快。那麼讓我們暢想一下,富士康成功上市后,又是一番什麼樣的場景,它在圖謀什麼?

  03

  富士康欲去掉Apple光環

  富士康讓人熟知的,除了工人跳樓事件,就要數蘋果代工廠的基因

  你知道,位於鄭州的富士康工場,已經成為了蘋果手機生產的主要基地。2017年富士康正履行訂單的前三位均來自蘋果,30.27億美元、26.32億美元、18.76億美元。對蘋果的依賴遠超過其它客戶。

  但即使這樣,富士康還是要努力擺脫蘋果的巨大影響。否則,其永遠無法成為一家偉大公司,這既有有長遠的考量也有短期的憂慮。

  從長期來看,代工業務在技術維度上,很難建立起統治性的優勢,難以形成議價權。2017年富士康的毛利率僅10.14%,賺的都是些辛苦錢。當然,如果維持目前81%的負債率,短期來看ROE也相當厲害,也不失為一架賺錢機器。

  但長期呢?資本市場已經用估值給出答案。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目前市值51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3257億元),PE僅11.16。難獲高估值勢必難以有效融資,難以有效融資就別談轉型,所以說本次IPO是關鍵的一步。

  從短期看,列舉幾個數字:

  1月份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906.4萬部,同比下滑16.6%;

  Apple手機出貨量被持續看衰,野村將iPhone X的出貨量從單季度2300萬下調到1800萬;

  Apple自己給出的下季度業績指引,同樣低於預期6%到9%。

  如是背景之下,轉型真的是迫在眉睫。

  2018年1月31日,郭台銘在鴻海精密臨時股東會上表示,「外界都認為鴻海是代工廠,把公司跟蘋果聯繫在一起,但鴻海將從硬體轉型成軟體公司。」

  轉型靠什麼?在強調一遍,靠燒錢。燒錢也許失敗,但不燒錢一定失敗。遠慮近憂之下,本次IPO就顯出戰略意義來了。

  富士康招股說明書顯示,募集資金將用於八個項目:工業互聯網平台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台、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路及雲服務設備、5G 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業升級、智能製造產能擴建。屆時,總投資額超過273億元。

  04

  富士康與鴻海精密的估值重構

  上文提到鴻海精密市值為3257億元,若富士康成功登錄A股,這個估值就不合適了。

  富士康2016年凈利潤144億元,乘以30倍PE為4320億元(若然2017年凈利潤算,市值將達到4860億元,遠超奇虎360)。

  要知道鴻海精密凈利潤有新台幣1513億元(摺合人民幣325億元),也就是說鴻海精密的賬面市值可能達到4320+(325-144)*11.16=6340億元,幾乎是目前鴻海精密市值的1倍。

  注意以上為賬面財富,是否兌現是另一回事。比之賬麵價值重估更重要的,是轉型之後的業績變化,這才是更深層次的重估,代工廠永遠永遠賣不到AI公司的價位。

  對於一家以代工低端製造為主打的公司,鴻海精密目前PE為11.16,富士康上A股基於估值高水位(即使是暴跌后)給定PE為30無疑是合理的。

  若未來IPO成功,融到錢之後,富士康展示給世人的名片,能從血汗代工廠進化為智能工廠,一步步做出業績,乃至成為大數據AI導向的互聯網高科技公司。

  那是資本市場給鴻海精密和富士康的估值,恐怕不是市盈率,而是市夢率。當然,這些都有待時間的驗證。

娛樂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dkinsgonzrw 的頭像
    adkinsgonzrw

    玩攻略 - 狼人殺

    adkinsgonzr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